电商村的幸福密码小渔网触电网罗

2025/4/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眼前,高州市石仔岭街道陈大岭村善氹村家家户户包裹堆成小山。一个个工人眼疾手快,给渔网打包装袋;邮政的物流车下午5时准时出现在村里。很快,物流车就被塞得满满当当。一阵忙乱之后,当天电商平台的订单刚刚运走,苏亨举又接到了客户对于某产品的咨询。“这是村里人生活的日常状态。”做渔网生意的90后苏亨举说,“全村网上订单一天大概能发货件。”小小一张渔网,编织着村民的致富梦。陈大岭村善氹村是远近闻名的渔网加工村,全村多户多人,全部以编织、加工渔网为主业。日生产渔网多张,平均日产值30多万元,靠着“厂家直销+实体店批发+电商销售”三线合一的联动销售模式,生产的渔网畅销全国各地,产业发展蒸蒸日上。11月18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2版。传统工艺搭上电商快车“出海”晚上11时,苏亨举刚把从机子里打出来的渔网订单码整齐。不用一张张数,也不用看后台记录,手一摸订单厚度,苏亨举就大概知道一天下了多少单。“今天估计有二三百单吧,还能再战仨小时,一般两三点睡。”仓库里的货物堆得满满的。据村中老人介绍,善氹村手工编织渔网已有多年的历史,但上世纪80年代以前,编织渔网只是该村村民的副业,那时还是以务农为主。务农填饱村民肚子,想要致富怎么办?善氹人决定用自己祖传的渔网手艺,发展家庭作坊式渔网加工。全村人经过20多年努力,终于让善氹渔网打响了名声。苏亨举一家三代做渔网生意已经40年了。爷爷一辈多是圩镇摆摊,靠着多年经营的口碑攒下了第一批稳定客源,但服务半径多在家门口。父亲一辈爬坡过坎,借着上一辈的资源,再加上去外地销售,把货源推广到两广、海南和湖南。而当渔网触到“电网”,以苏亨举为代表的村里第一批电商人,把善氹村传承多年的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地区,居家就可数钱。一双巧手织出日产值30万的致富产业。“渔网百十块到几千不等,也会做一些小配件,薄利多销。”苏亨举本来在广州做珠宝电商,年把经验带到渔网产业上,“现在各大电商平台有10多家店了,还带了10多个徒弟,蓝宇叔也是我带的。”“带我做电商的是我侄子小苏。”对于这种“侄带叔”的“传艺”模式,80后苏蓝宇一点也不否认。年轻人熟悉网络,老一辈有传统销售路子,“厂家直销+实体店批发+电商销售”三线合一,销路一下就打开了。“村里多户都做渔网生意,做电商平台的有70多户。”年开始,苏蓝宇从外贸生意转战渔网电商行业,建立高州市大状渔具商行。在村里如火如荼的渔网电商行业的浸染下,已经颇有经验。“经营电商平台是门技术,平台很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学会分析数据,把握平台特点。”苏蓝宇也是陈大岭村后备干部,他留意到“双11”各户的销售情况,“今年受疫情影响,没办法及时发货,但村里平均订单量保持在单以上。”村里阿翁也有祖传的老手艺。小苏的阿婶走的是“直播”路线,她的官方帐号已有10万+粉丝,事无巨细地展示着繁琐的手工艺流程。而她只经营一个小类目渔网:专业加工三层渔网。“渔网生意不像买衣服要新鲜感,往往都是回头客,看复购率,把好品质关,才能留住客户。”小苏的阿婶说。而一些“老电商”已经开始由点到面布局,朝着多元化的渔具行业发展。“从最早的国外eBay电商平台,到后来的阿里巴巴(批发、淘宝、天猫)、京东商城、拼多多以及抖音短视频的直播带货,销售渠道大大增加了。”苏蓝宇说,“最早在年的高州市老渔翁渔具店、渔人乐专卖店、ECOTEST户外运动旗舰店等一大批个人网店,是村里网络销售主力军,产品类目很多。”党小组牵线激活“渔网村”冬日暖阳,陈大岭善氹村村口榕树底下,几个妇女左手握网棋,右手执梭,网梭和线飞快地交织着,一双双巧手行云流水般地在网框和网线之间穿来引去,动作十分娴熟,没多久渔网便渐渐成形。“现在我自己做连接渔网龙骨这个活,每天收入元左右吧,也能满足家里正常开销。”59岁的家庭主妇李美玲,因丈夫生了一场大病,家庭负担较重,就在村里做起了连接渔网龙骨的工作。如今,编织渔网已成为他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执网、装泡、打铅,是做渔网的三步主要工序,手工加机器制作生产。苏蓝宇说,“这三步工序都得靠人工,老一辈留下的手艺。村里老人都会,外村人想来工作,有人教,上手快。”织渔网的丝线。年,善氹村成立渔网产业党小组。通过党小组牵线搭桥,党员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将渔网编织产业拓展到全村,进行渔网技能培训,由企业发放渔网编织操作台(渔网编织设备),探索出了“公司+联系点+农户”的模式,把农家小院变成了渔网“加工点”,保障村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善氹村中大大小小的渔网加工作坊遍地开花,厂房里的工人干得热火朝天。目前,善氹村有专业加工场63家,各种生产设备多套(台),生产工艺涵括网片、浮子、网坠、网绳等成网生产全流程。全村日均生产成品渔网多条,每年为全村和周边地区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多个。“我们村生产的渔网通过线下销往本省和周边省份,线上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等地区,年以来连续四年实现年产值超1.4亿元。”善氹村村小组队长苏元帝说。加工厂里存放的原料。在渔网产业的带动下,陈大岭的罗非鱼也乘风破浪“游”向世界,全村有水产养殖户多户,鱼塘面积2多亩,养殖的罗非鱼通过条冻鱼或切片出口到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高州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年产值达5多万元,也解决了多名本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随着交通的畅通和电商的发展,陈大岭村吸引了一批批外乡人来到村子务工,带动当地就业、推动产品品牌化,壮大集体经济。“借助渔网产业,有的自然村集体经济可达几十万元。目前全村从事电子商务涉农商户已达余家,去年农特产品实现线上交易额近0万。依托罗非鱼产业,推进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打造陈大岭‘华南渔网制造业集散中心’。后续我们还将继续运用大数据及电子商务的流通优势,加快农村淘宝服务站点建设,打通‘网货下乡、农货进城’双向通道。”陈大岭村党支部书记吴圣勇说。叶洁揭锡晓湛蓝宇叶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xdljx.com/pqyhl/16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