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中药后的抗病反应
2021-7-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病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
中药的抗病反应,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概念
很多人理解不了为什么服中药会有抗病反应?
先来看看解释
中药的抗病反应是指患者经服中药后出现的某些不适症状尔后即现身体舒适病逝康复态势的现象,这与辨证错误导致处方错误服用中药出现的痛苦不适不一样。
在中医理论中,抗病反应出现的虽然是不适或痛苦,或者有加重症状的表现,但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过后病情则明显的减轻或逐渐走向康复。
门诊看诊时,对医生来说,辨别是抗病反应还是不良反应,对一个医生的预后判断至关重要,也是对医生的一个考验,有的心里没把握的医生,一听到不适反应,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调法换方,但对于一个对辨证比较有信心的医生来说,判断出抗病反应,然后继续坚持服药,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抗病反应其实早在张仲景时代就有描述
《伤寒论》第46条云: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条条文论述的是太阳伤寒,迁延日久,服麻黄汤后可能发生鼻衄的情况,并指出了衄血的先兆和衄血的原因,“发烦目瞑”,即烦热,头晕闭目不欲睁,这是阳气得药力所助,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得表现。这里得烦热,头晕闭目不欲睁就是服用麻黄汤后的抗病反应了
《伤寒论》第41条云: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张仲景解释为:服用小青龙汤引起口渴的原因是“此寒去欲解也”,这里寒去则胃阳先复,津液一时间不能马上化生,故而引起口渴。
中药服药后抗病反应很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是用药错误反应,比如服药后出现胸中烦躁,鼻出血,咽干喉痛等症状,似乎这种上火的表象很容易令人误以为是用药错误导致的,其实质是人体服药后,阳气奋起抗邪外出,所出现的热像是阳气先复阴气尚未跟上的缘故,当然,用药错误反应也会有这些表现,关于这一点,郑钦安说过一点经验:以不吃冷水为准,即吃一二口无妨!这就提示了我们人体的津液未伤,就不是用药错误反应了。
服药后出现咳嗽,咳痰加重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其实这也是中药的抗病反应,这是服用温阳药后的气化作用,寒湿之邪分别从上窍以痰的形式排出,之后咳嗽自然停止。
还有些服药后出现腹泻的情况,主要见于慢性胃炎,妇科的盆腔炎,附件炎,小儿脾虚等病属虚寒证,瘀浊寒湿之邪偏盛的人,这种服药后腹泻的情况,腹泻后精神爽朗,胃口增强,是一种向好的现象。这种就像冬天结冰的河面,得温化之力,寒凝之邪得以温化,于是融化直下而泻。
关于服中药后得抗病反应得强弱其实也跟自身得抵抗力有关
抵抗力强,阳气就盛,阳气盛,反应则强。
抵抗力弱,阳气就弱,阳气弱,反应则弱。
人体的阳气在无病防病,有病抗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门诊辨证用药时应时时处处顾护阳气不至于受损,并注意提高阳气以抵抗邪气。
服中药后的抗病反应,其实就是正邪相争,正气压倒邪气后新出现的某些痛苦不适的症状,而病情立即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康复。
所以,服中药后的抗病反应,你了解了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