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为何认为明朝是历史上最黑暗朝代,
2023-1-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说句冒犯的话,我虽然很喜欢金庸先生,他是杰出的武侠小说家和通俗文学家,也是报业大亨。但是就历史而言,金庸从来都不擅长。貌似是年,金庸去南大作讲座,因为演讲中历史政治方面错误百出,引起了学生们不停哄笑,当时的场面是很尴尬。
回到问题,明清之争在这几年在网上也算是个热门话题,两边都有很多拥护者,争论不断。
一、清承明制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清代几乎全盘接受了明代的政治框架,就连八旗制度也是明代卫所制度的升级PRO版,这也与努尔哈赤本人就是建州卫指挥使、大明龙虎将军有关。在传统封建王朝视角下,明朝是极为成功的,其制度设计大部分是封建王朝最优解,所以明朝的灭亡就是最最典型的“周期律”死法。而全盘继承明朝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的清朝确实成了封建王朝的巅峰,但是如果没有遇上“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没有英国人管辖的关税续命,清朝一样要死于这个“周期律”。
二、中国的每一段历史都必然有其闪光点,但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这是属于谁的闪光点?人民的,地主的,还是帝王将相的?朝代粉从来都不可取。
其实,明朝很愿意塑造自己强硬的形象,而实际上,这是无能的表现,很多小国、城邦甚至部落都愿意牺牲一点面子来换取更多的利益,谁让明朝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赔本赚吆喝。拉达教士认为,明朝的朝贡贸易,表面上是万国来朝,实际上是明朝给全世界朝贡。
至于明朝无和亲更搞笑,明朝还真腆着脸要把公主嫁到朝鲜,结果朝鲜死活不要,这事也就不了了之。如果说和亲的话,汉朝的和亲好歹为自己争取到了边境的和平,为汉武帝日后的战略反攻打下了基础;昭君出塞更是留下了历史美谈;唐朝文成公主和亲也达到了外交的目的;元朝与高丽的和亲更是达到了间接控制高丽的目的;清朝和蒙古的和亲也达到了控制蒙古的目的。即便是欧洲历史上和亲也广泛存在于各国王室当中,要不然维多利亚女王也不会是欧洲老祖母。毕竟在王政时代,女人往往可以代替千军万马的作用。
所以,我很难想象所谓的明朝无汉唐和亲无两宋岁币是什么褒义词,在我看来则是外交无能的体现。
实际上明朝就是一个继承了蒙古帝国衣钵的王朝,但是明朝的统治集团却用儒家思想来理解蒙古帝国的政治政策,而没有蒙古大汗的世界级眼光。蒙古帝国的一应制度,客观上可以形成各个阶级的成员对整个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发挥各个阶层的作用;但是等到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衣钵后,却并不能理解各种制度的真谛,只能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之中。
阶级原因吧,我国是农业大国,户籍制度显示,超八层都是农民,而明朝农民是被剥削最严重的阶级,还记得大明朝王里海瑞的一段话吗,朝廷财富半数用来养朝廷朱姓皇室,士阶级有特权又不纳税,而农民能耕之田不足一半,却纳天下之赋税,所以李自成造反以不纳粮为口号组织起如此庞大的农民军,而在清朝雍正开始,废了人头税,摊丁入亩,又实施士绅一体纳粮,废了贱籍制度,又改土归流对其他少数民族实行了有效统治,在乾隆朝戍边政策的成功,有效瓦解了当时蒙古对清王朝的威胁,人口在清朝中期达到顶峰4亿人口,这是相对稳定政治环境和政策的结果,从施政手段看,清朝比明朝高明的多,皇帝性格如何,没啥要紧,主要看他施政方针,对当时社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所以评价一个朝代我们也只看结果,再从结果分析当时政治环境,所以清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这是现在历史教科书都承认的。别把民族情绪带入进来,如果史书都不能让你明智,还是别看了。
而我之前就曾经提到过,明朝在中国五个大一统王朝当中,是垫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