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6年,终于等来他的冲奥作影圈堂叔
2024/10/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204336.html大卫·芬奇多久没出新电影了?他的名字是和高分佳作绑在一起的,《七宗罪》,《本杰明巴顿奇事》,《社交网络》,《消失的爱人》,哪一部不够经典?但自《消失的爱人后》,电影没见着,他反倒参与了《心灵猎人》《爱,死亡,机器人》的制作,反响都还不错。时隔6年,他终于回归了电影,带来了这部——《曼克》这一部的剧本是大卫·芬奇的已故父亲所撰写的。把它改编成电影,对于大卫·芬奇来说,也算是完成了父亲的愿望。而介绍《曼克》之前,不得不提的就是《公民凯恩》,因为它是一部关于《公民凯恩》的电影。在《公民凯恩》上映之前,它就被誉为是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电影讲述的是当年的报业大亨赫斯特的故事。两位编剧威尔斯和曼凯维奇(曼克)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但,曼凯维奇和威尔斯签订了协议,答应对方不会在《公民凯恩》上署名。于是这么多年来,人们只记得威尔斯,却忘记了曼凯维奇。而这部可以称之为曼凯维奇的传记片,让这个被人忽略的编剧也许终于迎来了被记得的机会。《曼克》播出后,也获得了不错的评价。那么电影究竟讲了什么?电影双线并行,一个是曼克撰写《公民凯恩》剧本时期,一个是年后曼克的经历。说起这次剧本,还是威尔斯介绍给他的。24岁的编剧威尔斯在剧场已经颇有名气。雷电华公司向他预约了一部电影,并且给了他绝对的自由——题材自定,主创自定,并且还拥有最后的剪辑权。这等于说是让你自由发挥,不受任何限制,不需要遵守大制片厂的条条框框,这可是个绝佳的并且让人艳羡的表现机会啊!况且这还是威尔斯的电影处女作,他势必要好好准备。于是威尔斯找到了刚刚出车祸的曼克,请求他帮忙一起寻找合适的电影素材。那个时候的曼基维茨似乎名声不怎么好,他是《纽约客》的评论家,人们对他的最大印象就是酗酒、傲慢、以及政治观点尖锐。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怎么好惹的编剧,他的才华却是别人羡慕不来的。这也是威尔斯找他帮忙的原因。威尔斯要求他在60天完成这个剧本。于是,曼克被制作人约翰豪斯曼带到了乡下,开始了剧本的写作。为了让他尽快完成剧本,他们为曼克准备了一箱酒作为完成剧本的阶段性奖励,并且雇佣了一个年轻的打字员丽塔(莉莉·柯林斯饰)供他更好的记录。在他和丽塔的谈话中,曼克不断回忆,展现了他是如何接近《公民凯恩》中的原型人物——赫斯特。10年前,也就是年,曼克还是派拉蒙的一名编剧。曼克最先认识的是赫斯特的情妇马里昂。赫斯特为她投资拍摄了一部电影,一次偶然的机会,曼克在片场见到了马里昂,两人相谈甚欢。于是,曼克也得到了与赫斯特的接触机会。要知道,在当时,赫斯特的地位显赫,而两个编剧要以他为原型创作一部电影,无疑是自讨苦吃。但曼克还是坚持要把这个剧本完成。倒计时14天的时候,制作人对曼克的剧本表示了否定,称他的剧本过于复杂。但曼克不为所动,他相信他的观众会懂得。于是,在最后的13天,曼克完成了页剧本。在与曼克的朝夕相处中,通过曼克的回忆,我们了解到,这个外界评价不怎么好的编剧,其实是个大好人。他曾经帮助过一个村子的德国人,帮他们逃出了村子,开始了新生活。年,正值竞选,米高梅公司依靠虚假宣传为梅里亚姆的竞选造势,并且抹黑其竞争对手厄普顿·辛克莱。得知这一切的曼克认为这样是不公平的,于是他找到了米高梅高层想要阻止,却被拒绝。曼克是一名清醒的理想主义者。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路易·B·梅耶的生日宴会。宴会聚集了电影界的名流,他们谈论着商业与政治,庆祝着罗斯福新政。屋内一片祥和,却对当时的大萧条、纳粹避而不谈。虚假繁荣中,只有曼克和马里昂直言不讳,但仅凭他们的力量又怎么能与之抗衡,只好悻悻离场。他想要做些什么,但却无力改变。又一次在宴会上反抗的他被赫斯特讽刺为是“街头艺人的猴子”。每次到城市里表演,猴子都会心想:“我一定是个强大的家伙,大家等着看我跳舞的样子多耐心。无论我去哪,这个街头小贩都要跟着我。如果我选择不跳舞,这个可怜的街头小贩就会挨饿;而我每一次跳舞时,他一定要表演,无论他是否愿意。”赫斯特无疑是在说曼克就是那个自以为是的猴子。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决定创作出影射赫斯特的《公民凯恩》。并且他意识到,这也许是他一生最好的剧本,于是他不惜违背诺言去争夺署名权,得罪了自己的老板与同行。就像曼克本人说的那样:我好像越爱越像一只老鼠,被困在自己亲手打造的牢笼中,只要这个牢笼有一丁点缺口,我就会修补它。曼克的形象在这些回忆中逐渐清晰。而丽塔与曼克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互相了解,友谊逐渐升温。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不仅成功塑造了作为主角的曼克,还借机反映了当时米高梅公司的黑暗。米高梅老板哭哭啼啼给员工降薪曼克:算不上我见过最可耻的事情但其中莉莉·柯林斯所扮演的速记员丽塔则过于扁平,而对于其他历史人物的塑造则有矮化以衬托曼克伟大之嫌。虽然每次闪回都有贴心地注释交待时间与地点,但闪回次数过多也让观众吃不消。这更像是大卫·芬奇的一部私人电影,说到底,还是导演的情怀。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去了解一位那个时代的编剧似乎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