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专家教授遇见社长总编细数全球中

2024/12/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11月27日上午,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在广州报业文化中心正式开幕。

本届年会以“中文报业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美国等地的30多家主流媒体负责人、专家学者、相关部门负责人等代表逾百人相约广州,在珠江之畔探讨中文报业将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交流互鉴让中华文明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在年会期间的主旨演讲和论坛中,都是让专家学者与媒体负责人进行“同题对话”。当专家教授遇上社长总编,当创新理论遇上鲜活实践,会产生怎样奇妙的火花和智慧碰撞?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主持人郑庆东,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长、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面对新挑战,如何构建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

当面对新挑战,如何建设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在主旨演讲中,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新闻学教授林如鹏从学者视角分享了建设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方法路径、关键核心、重要意义等。中国台湾《联合报》执行董事项国宁则从业界角度讲述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应对之道。

林如鹏:

优质内容是全媒体传播的根本所在

林如鹏介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正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的战略选择和内在逻辑。

他提到,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方法路径。“内容建设是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根本所在,意味着如果没有优质内容,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无从谈起。技术建设是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驱动引擎,没有技术支撑的新基础设施,内容就难以快速、有效、精准抵达用户,技术平台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运行中具有底层架构的支撑性作用。创新管理是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制度保障,要理顺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优化组织架构提升运作效率,完善人事制度,激发人才积极性。”

项国宁:

AI时代,吸引年轻读者要把数字工具用起来

理论之外,当全媒体时代甚至AI时代来临,新闻媒体又要如何吸引读者?项国宁坦言,当人们与AI一起工作变成常态,编辑采访能力或许只是低标准配备,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学习使用AI。因应新变化,《联合报》使出“五大解法”,即组织改造调整工作流程,数据驱动推动编辑室转型,全媒体产品多元呈现,资产活用转变商业模式和建立新的工作室创新说故事。

作为新闻人,要如何使用AI?项国宁介绍,《联合报》通过各种数字工具与AI演算深化与使用者的关系,如为使用者量身打造的“猜你喜欢”推荐系统,能依照读者阅读行为,选择个人专属的内容推送,随时轻松掌握新闻不落后。不过,项国宁也强调,“新闻编辑室的员工必须具备部署和维护新技术的能力,也要了解人工智能如何处理数据,以避免泄漏不应公开的细节,确保AI不会发生意外。”

融合发展,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宋建武:

创新话语体系和拓展传播渠道,构建新国际传播格局

如何以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武表示,应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以网络空间社会信息交互的方式和方法来构建一个新的国际传播格局。

“网络空间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新空间。”宋建武看到,网络舆论阵地构建的重点和路径已发生转变,过去是“借船出海”、以运营互联网商业平台上的账号为主,现在更多投入到建设主流媒体自主可控的开放平台。他认为,新型主流媒体应以互联网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且它不是孤立的单个媒体,而是一个体系。同时,他指出新型主流媒体具有“三大功能”: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

“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宋建武认为,主流媒体要提高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控制力,为群众提供真正需要的多种服务,从群众办报、开门办报到开放平台和实现全员媒体。他还进一步指出,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创新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罗文燕:

内容、技术、产品必须是“三驾马车”并进,力争世界一流

“回首年,《联合早报》是全球第一家上网的华文报。当年的总编辑和报人,没有想象到在之后的近30年里,互联网的崛起、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会促使中文报业媒体经历如此变革,当下的中文报业在新形势下产生了深刻变化。”新加坡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营运总编辑罗文燕说。

为适应读者吸收新闻资讯方式的转变和多样化,新加坡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旗下的旗舰报纸《联合早报》跟世界其他中文报业媒体一样,过去十年来摸索发展数字平台,开始制作视频和音频,在展现内容方面尽量做到多元化。她认为,在面对各新媒体平台抢占受众时间的新形势下,拥有全媒体内容生产功能,已是报业媒体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视频和音频技术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现在未必达到非常专业的水平,但由始至终,我们坚守的是公正客观的报道以及内容的质量。”她说,除了高质量的内容,社交媒体传播、线下读者服务也都是有效方式。

罗文燕认为,内容、技术、产品必须是“三驾马车”并进,并且都应该力争达到世界一流,否则内容再好也没有用,传播不出去,不可能在国际上争一日之长短。

中华文明,如何“浸润式”传承?

张志安:

用“浸润式传播”,让青年读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性故事”

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年轻人喜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产品与创新形式是什么?“面向青年的文化传播,不能用传统的灌输方式,也许也可以用一种叫‘浸润式传播’方式。”对于如何向青年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什么是“浸润式传播”?自然、亲切、简单、朴素,张志安用4个词形容这种强调“身临其境”叙事体验、更能实现“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效果的传播方式。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式传播”,“内容必须可共情、可共鸣、可互通、可互动,讲述那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xdljx.com/pqyby/16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