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习日记middot三
2021-9-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rug/mip_5778520.html??特别致谢首先感谢didi-VPL(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caq同学,她们留下的实习指南为后来同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致敬Glycine同学,这篇日记仰赖她才得以完成;她承担了最困难的工作,并为了维持血液科的正常运转奋战至低血糖;祝福Annie同学,这几周对她而言比较艰难,希望她和她的家人身体健康;感谢这个宿舍。??血液科,是一个在体力和精神上构成双重挑战的科室在口口相传之下,成了历代学生的共同记忆(你可能以为我每周的开头都是“我们”或者“这周”诸如此类,但并非如此。)进入这个科室之前,我已经或多或少听过各种传说故事,在完成了这周实习之后,我觉得很多都挺准,有一些则是我亲自实习之前,绝对发现和认识不到的。本周的日记中,我在临床实际工作的内容比较少一些,主要是对他们的组织和运行进行一些自己的思考这不仅是血液科自身教学管理的模式决定的,我不仅作为一个实习生,甚至也从一些局外的角度去想,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开宗明义,先定一个调子,我认为血液科的管理模式,具有前现代军队的一切特征武备废弛,得过且过,有气无力,是我对血液科的一般印象。血液科病房位于十层的东部,我有次听到一个医生给CCU打电话说,CCU吗?我是楼下血液科;似乎是问透析管的事情科室里面有一名主任一名副主任,还有五名主治医生,我依然只看到了一个男医生。来之前我对这个科的态度可以说是如临大敌严阵以待,打了各种各样预防针,可是来到血液科的第一天早上,我看到和听到的一切还是让我大受震憾。科里的氛围可用战云密布四个字来形容,医生非常压抑,患者非常痛苦,后者是血液科自身疾病特点所导致的,但前者完全是因为科室建设的方面。鲍l医院来的,医院之一我觉得她工作很积极很有热情的,就跟她五六年前刚来的时候一样——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克制来描述这一点,因为我猜想血液内科的环境和氛围,可能也跟她五六年前刚来时完全一样。(语音识别能听出血液内科,但“血液科”就是“学科”,可能因为我说太快了)她是一个什么事情都要管,又怼天怼地的人,沙发上铺什么单都要管一下。其实第一天我差点踩了一个大雷:我到了办公室以后,把包直接往沙发上放,如果不是主任到办公室之前,被一位医生好心提醒把书包放到别的地方,我可能就要直接面对她的雷霆之怒了。和心内科+CCU不同,血液内科只有半层楼病房(另外一边是呼吸科),办公室不大,桌子也比较小。在早上交班的时候,只有鲍主任一个人站在中间,其他人都要围着站到最边缘的位置——可以类似理解为kmt军队里面“下面我们请长官训话”,这种即视感太强了。用比较过分的词来形容的话,就是yygq尖酸刻薄。早上和交班查房的时候,只要她在的场合,(当然,除了在各个院区出门诊的时候,她一般都会在),我觉得出现最多的话就是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医生不行,护士不行,都可以类比平安经整一本《不行经》出来…我听到某些传言说,医院的很多科室都是这个样子,但我们是绝不能以这样的恶意来揣测一医院的。就在那个时候,我在我的记事本上写下这样几个字“带队能力几何?”在中文的篮球论坛上,经常看到讨论某些巨星带队能力的强弱,有些选手自己很厉害,但篮球是五个人的游戏,如果你不能使整个队伍变得更强,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上限的;这一点在血液科体现得很明显。护士长其实是主任火力对准最多的目标,她看着不像是很明利的人,我觉得更像一个坚实的执行者。其实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关系还是很微妙的,护理团队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应该有相当的尊重和沟通,群策群力嘛。但是在血液科,护士总是处在承受火力的位置。护士长的工作可能确实比较繁重,但她带领的团队也并不那么高效。血液科的日常护理中出现过心衰或是合并感染,甚至还有换错药,打错针的行为——后两者我只是听到而已,所以也只是传言,而不能当成实实在在的证明。我已经开始怀念心内科了,尽管心内科新来的主任和整个团队之间的磨合还有待时日,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展开,但至少有一个坚定、目标一致、团结紧密的队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护理团队也非常高效。以上就是我到血液科半个小时之后思考的内容,事实上,我也在想科室文化和团队建设,对于一个科室执行力或者说战斗力的影响。血液科的主任副主任包括主治医生们,也许有很好的操作技术,有很好的临床思维,但是并没有严格的规章来规范,自己未必知道该做什么,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这是很明显的旧军队式的特征:他们缺乏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主任对整科的医护人员进行“训诫”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这样一种类比,如果把王牌科室骨科比作49年的解放军,心内科我觉得可能是46年还有待发育的解放军,但是血液内科,我认为完完全全是46年或者47年的新一军新六军,他们现下有很强的战斗力,但长程的发展是很堪忧的,没有增长点,也缺乏凝聚力如果我的舍友听到这些,他一定会觉得我又在研究什么“内战学”了。伴随着我剧烈思想活动的交班结束之后,我们进入了每天早上的常规查房环节血液内科病房是很奇怪,他们有些病房里面有四张床,有些病房却只有一张。他们的床位和床号都是分组的,因为我听到过“我们要还给(另外一组的)xx医生一张床位”这样的说法甚至病历系统里的床位号和患者头顶的床位号并不总是一致;办公室里的病历夹也没有明确的标号,上面贴着各种白纸黑字,我并不知道具体代表什么意义,医生们似乎也不怎么看纸质病历我想这种情况的产生,跟患者大部分都是老病人有关系——与其寻找他们的床号,血液科医生们可能更熟悉姓名。以我浅薄的阅历我难以判断,这时的便利对后续病历系统中的资料管理会造成多大的困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一种相对简单便利的运行模式,在临床实践中是得到验证的。最让人难受的,是血液科的病房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热,不开空调,通风都没有。尽管我们知道血液科的很多病人免疫功能非常弱,很容易被感染,但是这样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如果没有被送到层流病房里头,我不清楚为什么不能给他们开空调,这是为了保护他们吗?我真的不清楚,也不敢问另外血液内科的陪护人员有点特殊,我觉得他们从服装和行为上并不像非常职业的陪护人员,和患者的关系也超出了一般的密切。我在查房中观察到,血液内科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即使不说是差,至少可以说有效性没那么高,用老师的原话是“我昨天一天没来就搞出了两个心衰”,原因是患者摄入了过多的水,可陪护人员表示并没有医生告诉他们该吃什么,该喝什么,到底能喝多少?这些问题在上个周末没有得到落实。还有一个患者一直在吃流食,之前是为了肠镜而做准备,但是在做完肠镜之后,他继续在吃流食,也没有人告诉他该如何调整,我听到的说法是他多吃了两个星期。主管教学的是陆老师,是血液内科的副主任医师,我觉得她这个人的语言语气都很奇怪,比较喜欢“打感情牌”,比如会说什么,你觉得…//我觉得…//我很担心你…查房之后就是一天的工作,“帮整个科室的老师干杂活”。这周是我和Glycine同学一起来实习,有不同的分工一个人帮助陆老师查阅一些文献资料,这项任务最后由Glycine同学承担,我挺过意不去的,但又不想接下这个锅唉这该死的人性我之前听到过一些说法,说陆老师会把自己正在写的文章交给同学,让我们帮忙查资料或者整理,但是这次的还好,是关于科里的一个疑难病例。主任后来也承认,我们对这些资料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实在太有限,老师直接让我们查阅这方面的资料,我们理解是很有难度的,事实上确实如此。Glycine同学的第一天实习这样“平静”地度过了,我则留在办公室里各种打杂,第一份任务是抄一份血象报告单,把患者每天的红细胞血色素和血小板的数据记录下来,把表格填好。需要查每天都测的血象,找到当天上午刚刚出来的结果。把它贴到走廊里的展板上之前,要给老师过目一下,如果血象特别低,特别危急的话,就要开输血申请了患者也会收到一个自己血象的记录单,但应该不是这份,因为这个记录了一组里所有患者的数据。在誊写记录单的时候,你必须见缝插针地去寻找没有医生在用的电脑,当你登录整个病历系统的时候,血液科会弹出一整个屏幕的血象危急值,但并不是只有即时或今天最新的数据,危急值的列表一共有七页。医生真的会从这里去看患者的检验结果吗?我对此表示怀疑。上午又做了几个心电图就结束了,下午的工作是协助一位老师录入定期随访患者的数据,他们的信息并没有额外登记出来,医院的资料库里,所以需要把它们全部找出来进行登记。医院从今年年初开始推行的新系统风评褒贬不一,但相比旧库病历,它还是显示出了令人惊讶的高效。第一天实习结束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产生这一切的原因。我在病历系统里注意到,很多患者的账户余额都是负的,甚至有好几万,但血液科具体的收入情况和患者的生存情况,我还是一无所知,就不妄下判断了。可很多患者的预后属实不容乐观。实习第二天,除了早上惯例的交班之外,还有重头戏的主任查房。交班内容和第一天大差不差,不过我觉得出现了一些非常经典的金句,记录如下:“我们病房迁就护理工作已经迁就了这么多年”“我都来这五六年了,大家还都是这种态度。”“你们不要觉得就是把病人送出院以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什么都不用管了。”“对于这种老病人,你们要想想,如果他们是你们的父母会怎么样?”“没有任何额外要求,我对你们只有基本的要求”“你们越得过且过,(夜班)越仰卧起坐”“你选择了血液科,就是选择了吃苦受累的这条道儿”此处我想重复一下:她的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和五六年前刚来的时候确实是一模一样。另外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尽管陆老师已经是年资非常高的副主任医师,主任还是对她呼之即来地称为“小陆”,和她对其他年轻医生的称呼类似。主任的言辞非常尖利,但我觉得说的内容不无道理,血液科的很多人似乎处在一种没有人了解情况,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该做什么这样一种茫然的状态。在我的观察中,心内科医生最重要的是管床看病人,很多时候在办公室找不到人,甚至有电话打过来不一定有人接的情况;对于风湿免疫科的医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写病历,毕竟风湿科的患者病历资料非常重要;但我始终没有发现,对于血液科医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我一直留有疑问。他们既不怎么看病人,也没怎么写病历,很多病历包括一个月甚至或者十天前的,很多资料都不那么的完整。血液科主要的病人是多发性骨髓瘤,然后有几个再障,剩下大部分都是进行化疗的维持治疗。患者病情一般比较复杂,病程也比较长。现病史很长很长,但在这些很长的现病史里面,我发现有的现病史,在叙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开始讲某个病的特点,会出现病种介绍、排除什么、鉴别什么,这样不够严谨的内容。我怀疑有些老师未必会认真看自己写的病历。很多我都看不下去,一是因为确实太复杂了,二是因为它并没有被认真地创建和撰写然而我并不是血液科的医生…交班和病历梳理完成以后是主任查房,和其他病房不一样,走廊的护栏上没有挂任何消毒液,消毒液是需要人手拿的,随查随消,我猜测这也是从医院带过来的习惯。这个时候我就成了主任的跟屁虫,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她检查完患者,我就往手上好听诊器上喷消毒液。这个时候血液科所有在岗的医师都要到场,也就是在此时,我进行了一番认真的观察,我发现血液科医生都是身形健硕的,所有的人胳膊都比我粗(除了一个小老师,但她并不是血液科的,我感觉是来轮转的)很多人站在后面,她们偶尔也不是很想听自己分管患者以外的内容,会逛逛淘宝或者多点。“你穿的是鸿星尔克吗?”有一位老师突然这样走过来问我(我跟着主任站的比较靠前),也许她们的注意力实在无处安放,就盯到了我的鞋上;我是六月份买的这双鞋。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护士记录体温还是认真细致的查房之后回到办公室里进行病例汇报和讨论,他们的屏幕也非常乱,17x10的超大屏幕只空了5个格子,大部分是关于患者资料的PPT和文件夹。我发现他们回到了办公室之后,整个人的状态都放松下来,首先办公室有空调(虽然只能吹到一部分地方);其次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不怎么戴口罩了:关于他们是否认为汇报或讨论的时候把口罩摘下来是对同事的尊重,我持保留态度;他们在这方面的管控并不是很严格;房老师最后两天是戴了两层口罩。我觉得带我们的房老师人很好,甚至觉得和我姐姐有点像,除了偶尔有点严之外,大部分时候脾气还是比较好,竟然还会主动跟我打招呼。她比较瘦,而且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慵懒的气质,我(和我姐)作为家传的老懒狗,还是很欣赏这一点的她是一个比较通情达理的人,会跟我们吐槽一些情况,还跟我们说,用一周的时间认识一个科室,然后排除一个人生选项,也算是没白来这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血液科医生了。她是医院血液科的硕士,13医院,那一年应该是回龙观院区刚开,招的人还不少,很多人已经成了我们的老师。也许是科室环境氛围使然,除了这位老师之外,其他老师脾气都比较一般。很多老师看起来很严肃,不是很容易接近,我跟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接触。我感觉他们吃的都非常好,是我看一眼觉得就饱了的水平,偶尔也会点一些茶之类的饮料。他们生活状态明明不错,可是态度真的非常一般,以上的种种都还属于正常范围,但最让我无法接受的一点,是所有其他老师都会喊我和Glycine同学为“小同学”这三个字,不是“同学”、“北医学生”或者“我们的实习大夫”,之前来的同学也是如此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在之前的科室我们至少是有些代号的,比如“小朱”“想学心内科的女生”“想学眼科的长得很好看的女生”(……),可血液科医生他们甚至都懒得看你的胸牌一眼。大概只有房老师知道我们叫什么,周三的时候刘x老师才问了一下我叫什么名字。我觉得主任的讲话里面还是有一些很有信息的东西,比如说全北京去年一年就收了三个重型再生性障碍贫血,剩下的病人全部跑去了天津血研所。还有透露出的理念:血液科医生对于患者的全时全域的管理,首先必须事无巨细,包括怎么上厕所都要认真交待,因为很多患者感染的风险确实比较高;另外哪怕病人非常危重,进了ICU,也是血液科医生要去和ICU共管的总结起来就是“走到哪都是我们的病人”,她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是,不要觉得你把病人送出院就万事大吉;我觉得这种理念是血液科的一个特点,甚至是立身之本。之前有学长告诉我,其实血液科没那么可怕,主要的论据是鲍主任不会怼实习生,但是我的同学在看文献的时候也是承受了一轮火力:那天文献汇报是我的同学在做,她那个时候应该是在看手机看文献吧,结果就是被主任一顿说,什么这个时候竟然看手机什么的,还想不想当医生,诸如此类。我对此也只能无奈的说,听见就当没听见吧。到这个阶段,可以对血液科的架构进行回顾和总结了,我认为通常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树状和扁平化两种:心内科的管理模式就是树状,每一个主任带几个医生,每个人分管的病人都非常明确(想起了那张我看不懂的表格),查房也是分组来进行,对于一个大的体系来说,这样的好处是很容易划分清楚,管理明确;风湿免疫科则是一种扁平化管理,根据我在新龙泽院区的观察,他们的主力是年资不太高的年轻医生,每个人都会单独去管理一些病人,在上面可能只有主任,在人数比较少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模式也有着直截了当的高效。然而血液科的管理模式,我认为是交叉式的,叠层堆架,每个医生具体都管了什么,管多少病人,也许他们自己很清楚,但我是看不明白,从我的视角来说,这种系统是比较混乱的——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血液科办公室和病房的杂活都会精准地落到我和Glycine同学的头上。我们每天需要承担的日常工作内容有,拉心电图、取血、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等等前两天我是没有去取血的,周三的时候才开始,但是中间出现了一些小波折:血库老师看到我送来的血样样本没有贴条码的时候,我觉得他当场被整乐了,然后告诉我拒收,接着他对血液科护士表示了直球嘲讽,说工作了这么多年连条码都不知道贴,然后他还提醒我,如果实习想少跑的话,就得多看多观察这个老师是传说中血库脾气最差的男老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代表血液科来取血,他态度比之前我在心内科的时候好了很多。他的脾气也没有之前臭了,现在更通情达理一点,他甚至还问我在血液科待几周。有观点认为,这位老师对于血液科的种种行为已经处在一种“麻了”的状态。之前说到患者的床号跟实际的床号并不总是对应,有些患者住院中也会换床,比如我去测过血压的一个患者从17+换到了5+;血液科的病历系统里面也有显示已收入院,但是病人还没来,甚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患者,结果是我有时候被老师派去做心电图或者签同意书的时候,发现病房里根本查无此人。就在此时,我才发现血液科有日间病房这样一个存在,在十楼边上之前楼梯的位置,前几年改造成了日间病房,主要有一些座椅,是为了初步检查(比如准备做骨穿)或者来化疗的患者设置的,就是来挂个号,然后接受检查/做化疗,完事了就可以走,大概是这样的流程,不需要住院通过某些官方途径,还能找到血液科的宣传视频,里面对日间病房进行了大书特书(老师们的体型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日间病房还是比较拥挤的——其实我认为整个血液科的人员都处在超负荷状态,医生满打满算也就十一二个,但是普通病房有29张床,层流病房还有几张,再加上日间病房…这可能也是他们工作面貌表现为现在模样的一种深层次原因吧。说到骨穿,就必须提到我们的教学,之前的同学说,陆老师评判她带教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成功做一次骨髓穿刺。很久以前血液科带教的是房老师,现在她虽然带我们,但并不管带教,所有的都由陆老师来负责。可能是因为我们两个走位比较好,陆老师并没有把我们拉去看骨穿,然后进一步提出“你来做骨穿”,我们两个实习评分可能因此不会很高,但我本人并不很在意就是了。尽管如此,房老师还是带我们两个去看了一次,流程其实在操作指南上都很明确,不过具体穿刺之后需要做哪些检查还是很详细,要做几个涂片,然后抽几管血(“五绿三紫”),最后还有活检我觉得如果真让我上手去做的话,除了取活检那一步,我应该都能做下来,但是活检是反复旋转反复磨(和开瓶器差不多。。。),最终取下来骨组织,我觉得除非经过专业的训练,我是很难做到的,这个分儿不要也罢…除了骨穿的要求,实际的教学内容乏善可陈,在血液科的这一周实习,可以理解为干杂活更多的见习,没有问诊,没有查体,没有写病历,没有管病人。我现在在想,或许三周的科室和一周科室,本身的任务就是不一样的。不过我的态度也应该批判一番,我是给自己学的,又不是给老师学,也不是糊弄实习鉴定表,该如何克服自己的惰性呢?我们也没有讲课,最多是在办公室里听一听病例讨论,不过这次疑难病例的讨论还是非常有意义。这个患者是由EBV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疾病,各种检查并没有显示出他有肿瘤,但实实在在表现出了肿瘤溶解综合征,表现为典型的三高一低:高尿酸、高血钾、高磷还有低钙。这个病人的情况是存在一些谜团的,他之前并没有发现肿瘤,却出现了肿瘤溶解综合症,Glycine同学和老师查阅了很多的资料(有时候方向没找对老师也不管。。。),最后发现了一例病例汇报,不过是一例青少年,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肿瘤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肿瘤的溶解——在以前的认识中,一般是会在化疗之后经常出现,少部分是肿瘤的自溶。周四这一天我为了取血,忙忙碌碌奔波了一天,虽然没有进行什么户外活动,步数却达到了八九千步。现在我能回忆起来的,就是上午拿着五张单子和三个血样(都打条码了!)一路冲出血液科的场景,因为老师跟我说有一个紧急的血小板,需要在十点以前把单子送过去,当时只有几分钟了我因为跑得太快,甚至都忘了关上血液科的门(其实也腾不出手了),那个门很难关,特别是超过了90度时,结果护士长冲出来把我训斥了一顿尽管她说的很对,但我还是觉得,她太需要一个出气筒了。我能怎么办,我总不能踹一脚电梯说你来太慢了…其实当天申请紧急输血,有两个单子要盖章,第一个被老师送下去,第二个因为我被陆老师临时拉去查房,所以老师就没带我,我自己去找那个地方,医务科在四层的尽头,一个牌子上写着孕妇学校的地方,到里面左手边进入走廊,拐入右边第一个大通道,右边近前的地方就是医务科了,盖个章再送到血库就可以了(我先送的申请单,告诉血库盖章单子一会儿再交)这个地方我找了20分钟,不过有意思的是,我在满头包根本找不到地方的时候,有了另一层快感:暂时不用在科里干活了,挂机真tm的爽…下午我把血刚取回来,老师就告诉我,有个患者在实行ATG治疗,为了预防过敏要暂停输血,所以要把刚取回来的血给退回去,于是我又把血和取血箱拿上奔赴四楼,那个血制品保留,是需要填单子写理由的,我就把老师刚才那段话原封不动挪了上去,后来看了一眼书,应该是没有没有原则上的错误,不知道输血科老师觉得这个理由是否充足。其实除了跑来跑去上楼下楼之外,取血应该是血液科最轻松的活,而且有相当长时间不会在老师眼前晃荡,就想不起来给你派活儿。然而你永远不知道你在这个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奇奇怪怪的意外环节——这种无法掌握情况的挫败感在血液科本身就很重,但在取血过程中尤其重。这是为了取血上上下下搞得晕头转向的一天,当我从四楼准备回到十楼病房时,我进电梯脱口而出就是一句四楼,这天确实去了太多趟了,神志不清了属于是。因为人尽皆知的事情,下午我去排队做了一次核酸检测,也就错过了一次进入层流病房的机会以下内容的原始材料全部来自Glycine同学,我只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在进入层流病房之前,首先需要换鞋,把白衣给脱掉,去换上刷手服,戴上帽子,然后才能进入层流病房的大门,里面的病人是每人一个单间,也有比较特殊的陪护人员。每个病房门口会摆一个衣架,进入之前需要拿一件罩衣穿上Glycine同学是去给层流病房2床的患者做了一个心电图。这个患者属于极度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前最危急的时候血小板数值只有6,输完血小板也就是20、30左右,Glycine同学说,他血小板那么低,完全不敢碰,患者胸前导联的吸球一拿下来全都是皮下淤血,特别特别红。她没有做别的操作,拉完心电图就出来了,不过我想这一定是一段非常难忘的记忆。据说层流病房的所有门都有开关,非常整洁,很新很干净,和外面的___完全不一样(此处省略三个字),很难相信它和血液科病房位于同一楼层。我是没想到周五的时候还有一轮主任查房,当Glycine同学在疑问为什么主任又发飙的时候,我只能勉强给出一个解释:也许这就是主任查房的常态。其实我也没想到又开始了高强度的输出,她对每个医生说,我给你们发的本子都变成了废纸本,我希望你们只记一些关键信息,我希望你们需要的时候脱口而出,而不是去盯你的小本本,你一定要对你的患者足够了解,诸如此类。自己一个人high到最后,说每个医生周末都要给她写患者的病情汇报,具体什么形式我是无从了解了。其实我觉得她的出发点还是蛮好的,因为我第一轮在心内科实习结束之后,也会有这种感觉,我自己管的病人如果有上三四个,很多东西我已经记不住或者是记混了,对于已经入职的很专业的医生来说,我不确定这对他们来说是工作常态,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总觉得这种让医生对患者的情况倒背如流的要求,医院独有的风采,但我不是很确定实际过程中能被执行成什么样子,又能有多高的效率。总的来说,我认为从高年资的医师身上能学到很多很多东西,我现在去了三个科,就是三个科室领导者,他们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认为刘主任身上最难得的东西是事业心、勇气和激情,即使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他依然愿意去开拓全新的事业,我觉得我到40岁的时候很可能不具备这些品质,非常难得风免科的宋老师告诉我的是团结和协作,她跟我说,作为一个医生必须要守纪律,必须要讲团队,自己单打独斗是没有用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与时俱进,要怎么样和年轻人生力军去沟通,怎么样团结起来鲍主任则是从正反两面引起我思考,特别是我本人也更倾向于执行而非领导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意识到不管有多厉害,单单这样的话是不够的——我丝毫不怀疑主任的业务水平和医德,以及和患者的沟通,这一切都非常有效,但一些东西确实没有做到。尽管她有很多意见想法,但她并不能动员起所有人该如何带领一个团队做大做强?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组织管理学方面的问题,我甚至建议鲍老师去读一读我军的政治工作条例。个人能力和团队发展应该怎么处理?我认为这就是政治能力,并非贬义、办公室勾心斗角或者互称姐姐妹妹的宫斗剧,政治并不是为了压倒业务,政治是为了更好地带领业务,我在22岁现在这个时间段持有如此的观点。在血液科的实习还有一个尾声,因为人尽皆知的事情,我们下周没办法到别的院区实习了,老师一开始给出的安排是让我们在原来的科室顺延一周,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血液科实习两周,这个消息是房老师告诉我们,她说之前管教学的时候,就跟教育处老师有联络,现在也是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过了一晚上之后,我们最终拿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Glycine去她的老本行心内,我待在本院区转战内分泌,另外一位同学按正常安排从肾内回到血液: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临床实习日记·三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