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艺平将南方周末带入黄金时代的平和女

2024/1/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白癜风专家彭洋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16/9192490.html
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今,传媒江湖上的一报一刊的传奇,是由这两个女子所创立的。一个是江艺平,另一个是胡舒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是江艺平执掌南周的时期,这段时期,也被坊间称为是《南方周末》的黄金时代。陈菊红曾在回忆中称这个时代如同金子一般,"闪亮得让人不敢相信。"

01

一个人的时代

从年接替南方周末前主编左方,至年1月江艺平调离南方周末,这5年,被人们称为江艺平时代。前南方周末记者,后来成为国内著名报纸发行人的谭军波以其职业经理人的思维,将年前的南方周末分为清晰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左方时代,北大毕业的左方是有着理想主义、自由主义与启蒙主义思想意识的领导。他奠定了《南方周末》的精神基调。第二阶段,游雁凌时代,即转型期。从一份文化生活报转型为综合性大型新闻周报。发行突破万,广告收入几千万。在全国形成了真正的影响力。第三阶段,江艺平时代,即鼎盛期。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产品最成熟,广告过亿。《南方周末》成为南方报业乃至全国报业的"黄埔军校"。《南方人物周刊》主笔何三畏说,当时的报道和评论,现在看起来差不多发不出来;当时可以表达对政治的建言和对国家的忧思;当时可以提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当时报道中国的事情,都不算"异地监督";当时的异地监督都不需要偷偷摸摸;当时都是坏人怕媒体,而不是媒体怕坏人。   那个时期的《南方周末》充满了敢言的报道:为案件中受冤屈的弱者代言,《昆明在呼喊:铲除恶霸》(年);   通过这些报道,《南方周末》树立起了"新闻界良心"的标杆,提高了公信力,开始被读者誉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对于这一时期的《南方周末》报道,江艺平在年《新年献词》中的一句话可以准确概括: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在这样一个时代,江艺平所做的事情,无疑是令人景仰的。左方说:"《南方周末》是我栽的树,但是在江艺平手里开花结果。"

02

薪未尽火已传

谭军波将江艺平领导《南方周末》时期称为鼎盛时期,不单指这份报纸优秀的报道内容,它还开创了真正职业化新闻操作路径,更培育了无数优秀的传媒人才。   年9月,"南周"扩版,报纸稿源成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周末》就通过招聘,欲将全国各地的优秀记者收归旗下。   杨海鹏,年被招聘入"南周"记者队伍,在接受《时代信报》记者采访时说,"因‘南周’当时积累了一些资本,并要找全国最好的记者,所以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新闻人的大聚集。"   曾任一版编辑的方三文在"南周"成名之后,被他故乡福建武平的一个热爱《南方周末》的大学生称之为"巨大的传奇"。而方三平说,自己最初加入"南周"时,也有一个这样的"巨大的传奇"在诱惑着他,"当时我觉得,《南方周末》就是中国最好的报纸,最好的媒体,也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到现在为止,我都为当时能进《南方周末》感到幸运和自豪。"   孙保罗加入的时间与方三文差不多。临上去广州的飞机,他被父母逼着吹了个头并且穿上了件西装,这身打扮更象"一个县乡镇企业局的副局长",大家见了,露出忍俊不禁的表情。但是就是这个"乡镇企业局的副局长",因为"报道了贵州省的负面新闻"被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列为"不受贵州欢迎"的人。   余刘文年10月份离开《成都商报》。到周末以前,余刘文实际上只看过两次《南方周末》。决定去是因为看到一个由沈灏、孙保罗、方迎忠等做的一个三峡截流的专题,标题是《美丽的三峡我的家》。"当时全国99%的媒体的三峡报道基本都是一个调子,只有南方周末说‘NO,我还有些其他的感觉和想法’。这种感觉俘获了我。"余刘文说。   比方三文、陈菊红等稍晚,李玉霄是年正式进入《南方周末》的。当年《南方周末》黄金时期开始的时候,李玉霄还是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而李玉霄对《南方周末》"感兴趣",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周浩曾经是《南方周末》的摄影记者,现在已经是国内纪录片界著名人物。他说,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如果不是做主编都不好意思提。   每一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人聚集于此,也会有无数人离开这个大院,他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随风而去,然后落地生根,让南方的精神薪火相传。

03

不为谋官,所以平等待人

年,江艺平在其专栏"故人如故"中写道,有平等的理念,有宽厚的胸怀,才有宽松的环境和人才辈出的局面。在南方报业的传承中,这无疑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情愫,也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给谋事的人以做事的空间;让谋事的人把事情做成。平等待人,是江艺平为人处事的原则。《南方人物周刊》主笔何三畏说他听过一个段子:江艺平的司机"抱怨"他没工作了,领导不要他了!意思是,他的领导经常坐公交车。"我听到这个消息,觉得即便只是个传说,那也就是江艺平的故事。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平实得就像报社大楼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碰到的工友。她说话的语气平静而谦卑。她的力量蕴含在这平实中。"前《南方周末》记者、现任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在《离开》一文中写道:"江艺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温和,亲切而纯净的,具有桃李不言的诱惑力。""江艺平非常有才华,她和丈夫用文言文探讨国学问题,其文采和思想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但是她很低调,无为而治,每一个编辑记者都可以和他当面讨论稿件得失,甚至忙的时候她可以去当编辑的校对。"余刘文回忆说。人们惯常称江艺平时期的《南方周末》为"江艺平时代",李玉霄立即否定说:"不应该这样说,我们一般叫她江艺平老师,提起江老师,想到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她那种人格魅力,那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染力。"说起江艺平的亲和力,李玉霄举了几个例子,在电梯里,出电梯时,江艺平肯定主动让别人出去;在楼道里与江艺平面对面走过来,距离四、五米的时候,就会发现,她肯定有一个细微的"让"的动作。至今一个细节让李玉霄清晰记得,在年实习的时候,李玉霄与从菜市场回来的江艺平相遇,江艺平拎着菜告诉李玉霄,《南方周末》决定吸收他进记者队伍。江艺平从不隔着障碍物跟人说话,她总是与对方并排坐在同一张沙发上,平等地进行交谈,哪怕这个人是她的下级或者明显有求于她。在她看来,平等不仅仅体现在那些所谓的大事上,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04

把报纸做成事业,是一种幸福

年南方日报的老社长黄文俞告诉报社的一位副总:她的作品我不看名字也能认出来,这是南方日报有史以来最有才气的女记者,并叮嘱报社领导不要让她去当官。这名七八级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才女进到大院后,写了一系列掷地有声的评论,黄文俞看了非常欣赏。女记者知道后非常激动,专门让老同志带着去拜访了黄文俞。黄把自己多年的办报经验总结了几点,其中有一点就是"办报的最高境界是从容,宠辱不惊"。左方也看中了江艺平的才气,他想邀请江艺平来《南方周末》工作。他去要人,对方说你不要开玩笑,我们怎么舍得放自己最好的人给你。此时的左方还在努力办着《南方周末》,他试图打破《真理报》模式的潜规则。这份发行了26年的周报,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然而在它创刊时,并不像日后那样显得厚重,反倒是娱乐味道十足,这种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诚如何三畏的所说,"事实上在九十年代知道《南方周末》之前,我不正眼看报纸,有时在厕所里,看到一张被踩在地下的臭不可闻的报纸,蹲着看几眼,出来跟别人讲个笑话而已。"江艺平任南方周末主编前,这本当时最赚钱的周刊正在转型,从娱乐大报向新闻大报进化。在江艺平任上,南方周末才达致最鼎盛的时期:从娱乐性的地摊报,演变为启蒙众生的严肃新闻纸。在江艺平时代,最为人们所铭记的是其新年贺词。在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中,"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被人们所铭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被人们用以相互鼓励;在年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词中,"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成为世纪末的祝福。看到江艺平将退休的消息,西安外国语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黄建友发微博称,一张新闻纸,两份元旦献词,塑造了我学生时代的新闻理想。依然清晰记得的头版上手写体"江艺平",如今成为时代的背影,再见,那个金灿灿的时代,再见,我的青春梦想。江艺平说,做报纸的人,能够把职业做成事业,是一种幸福。正如何三畏所说,离开让她幸福的事业是好事。江艺平已经做到了最好。现在,退休才能做到更好。她有那么多经历,那么多思考需要写下来。退休一定更利于她的思考和写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xdljx.com/pqycs/15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