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代对赌谁在腾讯身上赚了一万亿
2025/4/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直到今天,人们回首中国互联网行业曾经的水大鱼大时,满眼都还是中国创业者与顶级美元VC之间的爱恨情仇。
来自硅谷的VC们,在他们中国合伙人的带领下,沿着中关村大街寻找中国的谷歌、中国的雅虎、中国的亚马逊。在这非凡的热闹中,孙正义在阿里身上赚到的倍回报,至今是这个韩裔日本人在硅谷最有权势的一段记忆,也书写了人们对于投资回报的想象力。
飞越太平洋的中美航班、美元基金的投融数字,记录着互联网过去的光辉岁月。
然而,直到年腾讯连续发布大股东减持公告,人们才发现,这场造富运动的最大赢家,原来远在聚光灯之外的非洲大陆。
Naspers这家来自南非的传媒集团,从不曾写过什么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报道,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比孙正义更懂中国的机构投资者。
年,它用万美元买下腾讯46.5%的股份后,随着腾讯上市之后的涨幅,二十年来累计回报高达多倍,15年里光是股息就拿走了亿港币。在腾讯风光的时候,Naspers的持股市值最高接近2万亿港币;哪怕鹅厂落难市值腰斩,Narspers手里的股票仍然价值万亿港币,不论截取哪个时间节点,这笔投资几乎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个案例。
Naspers现任董事长TonVosloo说:“腾讯是Naspers王冠上的宝石,也是箭袋中最锐利的箭头。如果腾讯咳嗽,那么Naspers会患上肺炎。”
过分耀眼的成功,甚至让他们的减持理由都充满了凡尔赛的味道。据彭博社的报道,Naspers长期以来一直为自己所持有的腾讯股份比自身公司更值钱而感到沮丧,减持是缩小差距的一种尝试。
实际上,同样作为上市公司,在腾讯这个超级底座的支撑下,南非卖报纸起家的Naspers,自身的股价已经走出了一条与其他传统媒体集团截然不同的曲线。
问题在于,Naspers作为一家南非报业集团,怎么就把自己最成功的投资做到了腾讯身上?
01投不中的南非机构,没人要的深圳公司
年初秋,第一个商业化浏览器Netscape(网景)在美国上市,股价腾飞的速度震惊了华尔街的老古董们[6]。《华尔街日报》锐评:“通用动力公司用了43年才在股票市场上值27亿美元,而网景花了大约一分钟。”
网景奠定了现代科技公司IPO的模板,借助热情高涨的世纪末牛市,互联网最早的造富神话开始了,连带着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也开始发光发热——无数海外VC转眼就把目光投向中国,摸着纳斯达克来过长江黄河。
比起后来淘尽26个拉丁字母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再后来的TMD(头条、美团、滴滴)、更后来的PKQ(拼多多、快手、趣头条),彼时中国互联网最红火的项目——网易、新浪、搜狐,都还长着一副朴素的门户模样。
年网易成为中文互联网排名第一的网站,丁磊回忆:“华尔街投资人抢着要给我们钱,那时公司才十个人左右。”[1]新浪上市时找了摩根士丹利做合作伙伴,投行大老板们不懂互联网,更不懂中国互联网,开会前十分钟才临时恶补了“点击率”、“IPC”这些初代互联网黑话。但这都不重要,他们只要知道.